产业观察 | 橡胶产业如何勇闯“新”路?
■海南农垦报记者 龚柳菀 高莹 通讯员 宋玉瑶
这是一场跨越一个多世纪的接力。
从一颗“漂洋过海”落地中国的橡胶种子,到约1800万亩莽莽胶林;从受制于人,到自主植胶,中国三代橡胶从业者推动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如今,中国自产胶已广泛用于汽车轮胎、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等领域,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让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底气越来越足。
然而,最难走的路便是上坡路。在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对外依存度较高、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应用不够、初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高性能战略产品缺位等问题接踵而来。
如何突破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和产业竞争加剧的制约,保障我国天然橡胶这一国家重要战略物资供给安全?如何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探索橡胶产业转型升级?
这些“必答题”摆在了每一个橡胶从业者眼前。
问题之一:现有产量无法满足需求 存在“卡脖子”风险
破题之法:聚资源 “两条腿”走路保障国家战略物资供给
7月29日,在海南橡胶邦溪分公司十六队胶园里,全国割胶状元、海南橡胶邦溪分公司胶工张健正领着一双放暑假的儿女收胶。只见他们端起盛有大半杯乳白胶水的胶杯,手脚麻利地用胶刮将胶杯里攒了一晚上的胶乳刮进胶桶,就连胶线和胶杯中凝固的胶块也会仔细回收。
一滴胶乳,关乎一家人的温饱,事关国家工业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更与国防安全紧密相关。
“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天然橡胶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天然橡胶生产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橡胶研究所所长李积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然而,现实挑战不容忽视。
由于国内天然橡胶可扩种面积十分有限、产业比较效益较低、胶工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等种种因素影响,我国天然橡胶现有产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特别是国防工业、航空轮胎、高铁减震等关键高性能制品用胶进口依赖较大,存在高端原料及制品“卡脖子”风险。
据相关研究机构统计,2023年我国天然橡胶产量为83.5万吨,占全球产量约5.8%;消费量超700万吨,占全球消费量的46%。由于产量远低于消费量,目前我国天然橡胶的进口量约占全球总进口量的一半。
破题之举何在?我国天然橡胶行业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两条腿”走路。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完善天然橡胶产业扶持政策”。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指出“完善天然橡胶扶持政策”。
2024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巩固橡胶”这一目标。
……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文件,释放了大力扶持天然橡胶产业的信号。我国正通过划定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实施天然橡胶良种良法补助、更新升级老龄低产低质胶园、推行橡胶“保险+期货”服务等方式,千方百计提高国内自产胶产量,提升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另一方面,海南橡胶、广垦橡胶和云胶集团等胶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积极在天然橡胶主产区进行产业布局,加大境外生产加工能力,以保障天然橡胶这一国家战略物资供给稳定。
收购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贸易商R1公司、受托管理印尼最大的天然橡胶上市企业KM公司、并购中化国际旗下新加坡上市企业合盛农业……自2012年来,海南橡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对全球天然橡胶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当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种植、加工、贸易企业。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广垦橡胶通过合作投资、独立投资、并购等市场化手段“走出去”,目前产业范围已覆盖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老挝、柬埔寨、新加坡。
云胶集团则在老挝成立了云垦云橡公司,深入老挝北部四省,积极带动当地村民开展橡胶替代种植项目,发展橡胶产业。
在各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中,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尽管如此,业内人士仍然认为天胶产业未来发展形势依旧不明朗: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和国内市场规模扩大,天然橡胶长期大量进口趋势不会改变,供求矛盾和风险将长期存在。
“必须站在全局高度,坚持底线思维,统筹谋划、综合施策,绝不能让天然橡胶再次成为‘卡脖子’资源。”综合多位专家分析认为,未来,一方面应加强国内橡胶产业的扶持与发展,提高自给自足能力,如加大补贴力度,以目标价格保险补贴为主要政策工具支持橡胶生产;建立长效稳定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鼓励引导财政、金融、投资等政策措施逐步向“两区”倾斜。另一方面,则要加快天然橡胶进口多元化布局,如发挥技术、资金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关系;积极引导天然橡胶生产加工企业,运用兼并、购买、合作等方式,在橡胶资源丰富的地区设立深加工厂,降低生产成本等。
求知、探索、突破,我国橡胶从业者一步一脚印,走在天然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上。
问题之二:技术革新慢 科研成果转化严重不足
破题之法:聚技术 将“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除了自产量不足、对外依存度大之外,我国天然橡胶产业技术革新慢、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应用不够、初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严重不足等问题也迫在眉睫。
橡胶高端原料及制品“卡脖子”风险,仍像一把剑,悬在每一位橡胶从业者头上。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趋势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天然橡胶产业高质量发展,正成为我国橡胶从业者的“待解题”。
令人振奋的是,今年2月份,我国自主研发天然橡胶试制的航空轮胎通过试验验证,这将为航空轮胎用胶国产化提供高质量科技支撑。
去年9月成立的天然橡胶产业创新联盟,在天然橡胶基因编辑、病虫害防治、加工以及智能化割胶等方面也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科研成果。如海南橡胶开发完成的新一代智能割胶机,割胶工艺已达到一级胶工水平;海南大学在推动橡胶树转基因及再分化形成植株等技术环节取得较大突破,成功获得橡胶树产胶相关基因的转基因橡胶树株系200余个……
“天然橡胶应用于近7万种工业产品,在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建筑装备、新能源装备等工业装备中,天然橡胶决定了许多装备的性能上限。”李积华认为,我国当前对天然橡胶原料的开发使用力度还远远不够。
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低端产品已成为过去式,以高端、绿色、环保为目标,聚焦车用高性能、国防军工、橡胶医药等领域,持续探索高性能天然橡胶下游应用场景,实现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变革,才是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之源。
综合多名专家分析认为,上游企业一方面可以考虑从生物育种、基因编辑、栽培管理技术提升等方面发力,在天然橡胶良种、良苗、良法上下足功夫,从源头保证下游产品性能稳定和质量一致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施标准化胶园建设、恢复地力营养等,加强对天然橡胶原料的供给和管控,保障天然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
轮胎是天然橡胶最大的需求领域,需求占比达八成以上。随着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天然橡胶的需求也不断增长。针对下游端需求,专家学者建议从橡胶改性等方面入手进行科技攻关,提高橡胶制品耐磨性、抗湿滑性等性能,推动橡胶产业优化升级。
“‘双碳’目标为该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栽培生态研究室主任吴志祥等人为天然橡胶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应高度重视海南天然橡胶林碳库经济效益,推动研究出台天然橡胶林碳汇计量标准,建立碳汇计量监测基础数据库,不断推动形成天然橡胶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碳汇交易机制,充分发挥胶园“碳库”与“钱库”之间的良性转化,提高产业比较效益。
当前,海南橡胶、广垦橡胶、云胶集团等国内天然橡胶主要生产企业已踏上了探索之路,积极开展全产业链式科技创新。如海南橡胶去年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89亿元,主导或参与了83个科研项目。今年已根据存在问题以及结合企业规划,梳理出5个方面23个重点科技创新课题。
“海南橡胶目前仍面临胶乳和产品保鲜方式落后,凝标胶生产线设备、工艺多年无突破,胶乳、胶清凝固方式不环保等问题,亟待科技攻关。”海南橡胶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宇呼吁胶企、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加强合作交流,共同破解天然橡胶产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为推动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问题之三:专业人才稀缺 产业亟需迭代升级
破题之法:聚人才 打造产教融合育才“加速器”
日前,一个好消息让我国橡胶行业备受鼓舞: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牵头,云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海南橡胶等多家单位参与完成的“耐寒抗风高产橡胶树品种培育及其应用”项目,经过37年科技攻关,攻克了橡胶树耐寒抗风资源缺乏、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等技术难点,实现我国橡胶树品种从引进到输出的转变,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纵观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史,这样的荣耀时刻并不少见。
记者了解到,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为核心,地方科研院所为骨干,龙头企业、科研机构为补充的天然橡胶科研体系,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100多项、省部级奖项300多项。
一个个创新成果,不断孕育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质生产力。而这些新力量的背后,最关键的因素是一个个橡胶从业者持之以恒的创新实践。
《中国橡胶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导纲要》提出,争取在“十四五”末(2025年)进入橡胶工业强国中级阶段。这要求我国橡胶产业不仅要从业务规模上实现提升,更需从自主研发水平上得到提升,在配方设计与加工工艺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这也对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此外,近年来受“双碳战略”和绿色环保大趋势影响,促使橡胶行业进行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橡胶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而随着新材料、智能制造、循环经济的兴起,不仅要求橡胶从业者必须掌握传统的橡胶加工技术,还需要具备材料科学、自动化控制等跨学科知识。
缺人才,缺高级人才,缺跨界人才,成为橡胶行业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需求导向,引领人才培养方向。
2023年9月,海南乐东天然橡胶科技小院挂牌成立,实现从课堂到田间、从科研到应用、从专家到农民的“零距离”,以期推进天然橡胶新品种和新材料研发、挖掘下游新需求,更好地服务胶企和胶农。该科技小院自成立以来,已申请专利4项、研发天然橡胶新产品2种、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篇,助力优化天然橡胶全产业链发展能力,
被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的青岛科技大学通过实施“百企协同创新伙伴计划”、建立校企人才引育联合体、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等战略,持续引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新潮流,培育涵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新沃土”。近日,该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在双钱集团(江苏)轮胎有限公司揭牌,双方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打造产教融合育才“加速器”。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根基和源泉。”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天然橡胶产业联盟总顾问张立群认为,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应加强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人才队伍,产业才能真正实现迭代升级。此外还应该高度重视并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本领域各类人才培养,以便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和应用。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期,赋予了天然橡胶产业新命题。而新一代橡胶从业者,依旧在求解的路上,百折不回,奋勇前行。
来源:海南农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