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方向
校级优势学科

为加强学校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根据2024澳门开门奖结果《校级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培育学科遴选与管理办法》(校科字〔2024〕6 号)《关于组织开展校级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培育学科遴选与申报的通知》(校科字〔2024〕9 号)文件精神,经各学科自主申报、校级初审、组织校外专家评审、校学术委员会审议、公示、校长办公会审定等程序,决定立项建设计算机等 9个学科为校级优势学科。



一、计算机学科

1.建设目标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应用型学科。

2.学科方向及队伍:本学科首席专家为韩立锋博士,目前有22名成员,设有3个研究方向:

1)数据感知与智能挖掘:带头人为韩立锋,成员有张淑丽、詹金珍、陈曦、张妮

2)智能信息系统:带头人为范晖,成员有仲崇丽、唐贤芳、刘超云、王富强、王曙光。

3)智能物联网:带头人为翟书颖,成员有李茹、马蕾、张如、肖淑苹、任华、叶林、刘微、杨园格、杜翰超、龙涛。

3.已经取得的成绩:本学科团队近年来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4篇;编写专著3部;取得专利16项;承担科研课题41项;获得科研奖励3项。

4.正在建设的内容:本学科正在建设“数据感知与智能计算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平台。

5.未来建设计划:计划从人才培养、优质资源建设、创新团队建设、科研创新四个方面加强建设。组织团队成员编写出版高质量教材,建设高质量省级一流课程;申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申报省级学科团队、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建成智能物联网系统协同创新中心、产教融合工程技术中心等


2024澳门开门奖结果


二、电子信息学科

1.建设目标:将本学科建设为能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获得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引领我校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学科。

2.学科方向及队伍:本学科首席专家为周欣博士,目前有19名成员,设有2个研究方向:

1)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技术:带头人为周欣,成员有李波、吕瑛、刘燕、保慧琴、张国强、李婧、张健、赵瑄、赵媛。

2)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带头人为张伟岗,成员有李颖华、卫霞、刘瑞妮、刘仁贵、杨旭艳、荀艳丽、李慧、豆明瑛。

3.已经取得的成绩:近年来本学科团队共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学术论文被SCI、SSCI、A&HCI、EI 源刊、CSSCI、CSCD 等检索收录20余篇;共申请及获授权专利20余项,其中以第一发明人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以第一发明人取得实用新型专利10 余项;获批科研项目60余项;编写专著10本。

4.正在建设的内容:与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联合建设“多域融合感知与导航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科研平台。

5.未来建设计划:计划从人才培养、科研平台搭建、校企合作三个方面进行进一步建设。积极引进具有高水平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及科研经验的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平台;积极与通信行业的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等,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024澳门开门奖结果




三、电气工程学科

1.建设目标:提升学术研究与教学质量、优化科研平台与团队建设,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构建特色鲜明的电气工程学科体系。

2.学科方向及队伍:本学科目前有15名成员,设有2个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分别为王敏教授和尚亚锐教授

1)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技术:带头人为王敏,成员有王斌、赵静、刘雪梅、宋孟华、张娜、丁颖。

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带头人为尚亚锐,成员有李婷、李俊华、刘晓春、孙慧芳、陈冰洁、郭晓玲、郭普静。

3.已经取得的成绩:近年来本学科团队共发表被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共申请及获授权专利14项;获批科研项目32项;出版教材10余部。

4.未来建设计划:计划从学科方向、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和学术成果五个方面展开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和研究方向;至少成立两支教学团队,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进行组建;加强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更新升级,提高实验条件和研究水平。

37DC5




四、机械学科

1.建设目标:三年建设期后,学科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实践创新型人才。

2.学科方向及队伍:本学科首席专家为赵盼博士,目前有15名成员,设有2个研究方向:

1)先进制造技术:带头人为赵盼,团队成员有殷锐、张园园、李应、王玮、黄小华、常宇琛、刘洋、吕超颖、杨欣怡、杨菲。

2)智能系统设计与开发:带头人为李建勇,团队成员有张皓坤、王杰、程光明。

3.已经取得的成绩:获批校级及省级科学研究项目10余项,级及省级教学改革项目8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教材20余部、取得国家专利40余项;本学科现拥有“航空复材构件先进制造技术”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1个。

4.正在建设的内容:与北京精雕集团联合建设“智能数字化制造研发中心”科研平台。

5.未来建设计划:计划从人才培养、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学科科研平台和学术成果等方面开展学科建设。更新和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与行业需求紧密相关的课程内容;推动机械学科与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培训;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


2A50C




五、外国语言文学学科

1.建设目标:在师资、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学科水平达到省内同类高校前列,为未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申报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科方向及队伍:本学科首席专家为张京鱼教授,目前有16名成员,设有2个研究方向:

1)跨语言文化研究:带头人为张京鱼,团队成员有刘满堂、卢亚凤、柴芸、郭小华、康艳丽。

2)外语教育教学:带头人为刘勇,团队成员有曹明、杨茹、陈虹、吴月、游瑞华、王融雪、吴妙茹、潘萌、郭娟娟。

3.已经取得的成绩: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在SSCI,SCI、CSSCI等中外核心期刊发表的有27篇;出版专著15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 “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1项,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项目1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3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1项,陕西省厅局级项目2项,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荣获各种奖励3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有10余人在指导学生学科竞赛方面获得国家级、省级优秀指导教师。

4.正在建设的内容:与上海译国译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中译语通科技(陕西)有限公司、西安艾克森翻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建“跨语言文化与外语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中心”科研平台。

5.未来建设计划:围绕人才培养、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学科科研平台和学术成果等方面展开。加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和英语、德语、日语及翻译专业内涵建设,形成比较明显的学科和专业特色;进一步凝炼学科特色,明确学科方向研究重点,提升学科建设服务社会的能力;引进及培养高层次人才5人(含博士2人),加强青年学术骨干培养;每年至少举行5场较高水平学术报告。                    

2B37E



六、经济学学科

1.建设目标:显著提升我校经济学专业的学术成果质量和影响力,形成一系列在国内民办高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进而推动学科的整体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

2.学科方向及队伍:本学科首席专家为郭鹏教授,目前有18名成员,设有3个研究方向:

1)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带头人为郭鹏,团队成员有李阳阳、秦东方、邓文佳、赵婧、窦婷婷。

2)数字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带头人为蔡建峰,团队成员有黄国青、刘敏、温文、延璐、黄珍。

3)RCEP与国际贸易发展研究:带头人为王维新,团队成员有雷娟、余露露、李昭、林冰、孙敏。

3.已经取得的成绩:本学科团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已发表100余篇研究论文,承担了3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省部级获奖10余项,为各级政府提供政策咨询20余次。

4.正在建设的内容:正在与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建“数字商务联合研究中心”科研平台。

5.未来建设计划:计划从学术成果、人才培养、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和科研平台五个方面展开建设。建立学术成果奖励机制和推广机制;制定教师科研发展计划,提升教学与研究能力;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科方向队伍建设,以项目支持学科发展;建立教师学术交流平台,吸引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加盟;构建一个集科研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学科科研平台。

4AEAD




七、设计学学科

1.建设目标:提升学科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师资队伍、科研实力、教学质量方面达到省内前列,缩小与一流高校的差距。

2.学科方向及队伍:本学科首席专家为冯强教授,目前有15名成员,设有3个研究方向:

1)传统工艺传承与设计创新:带头人为冯强,团队成员有马文娟、赵晓彤、刘轩、王英花、李雪。

2)智能产品与交互设计:带头人为李少海,团队成员有高俊杰、王嘉睿、邱烨、马康慧、李献英。

3)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带头人为舒粉利,团队成员有于泳、王加号。

3.已经取得的成绩:近年来,完成陕西省创新实验区1个和陕西省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4门;陕西省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全国高校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优秀奖2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58篇,其中高质量检索论文11篇;科研课题26项、授权专利19项、科研奖励3项、学术荣誉19项。

4.正在建设的内容:正在建设“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科研平台”;正在与西安缔造者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西安设计联合会以及西安创新设计研究院共建“明德智创设计联合研发科研平台”;正在与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协会以及西安炫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陕西传统手工艺新质发展校地联合科研平台”。

5.未来建设计划:计划从学科、人才、队伍、科研以及成果五个方面展开建设。突出学科特色,打造优势特色学科;加强专业建设,创新培养模式;建设结构合理、优秀的学科教师团队;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包括以基础设施为主的硬件环境和以学术氛围为主的软件环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


61384


八、戏剧与影视学学科

1.建设目标:将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为定位明确、队伍强大、制度完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学科方向及队伍:本学科首席专家为姚璐教授,目前有18名成员,设有3个研究方向:

1) 全媒体口语传播:带头人为姚璐,团队成员有常静、张文挺、陈叶娟、瑚琼、吴君。

2) 数字电影摄影:带头人为柏雨果,团队成员有战涛、王雪娇、贺瑜、朱宇。

3) 传播文化创意产业:带头人为崔岩,团队成员有何文举、雷宇、张科元、李亚利、奚颖、孟舒楠。

3.已经取得的成绩:本学科已有1个省级一流专业、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和多项省级一流课程及教学团队、陕西省线上特色课程、陕西省创新创业在线课程。团队成员参加陕西省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分别取得一等奖、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以及获得全国创意教学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全国课程思政示范案例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团队教师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余篇,主持、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40余项。

4.未来建设计划:第一年,明确学科定位与目标,紧密结合陕西地区的文化特色与产业发展需求,明确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定位;第二年,完成师资队伍建设的强化,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第三年,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完善,与当地文化企业、传媒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2024澳门开门奖结果




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1.建设目标: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三年建设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陕西省重点培育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师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科研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等迈上一个新台阶。

2.学科方向及队伍本学科设有3个研究方向,目前有17名成员:

(1)新时代“两个结合”研究 :带头人为孔润年,团队成员有樊静、贾妍、胡景莲、杨继顺、井小林。

(2)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研究:团队成员有惠斌、薛飘、杨帆、王晓强、周蓓蓓、宋娜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建设研究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团队成员有王君涛、李维维、吴长川、王璐、赵旭东。

3.已经取得的成绩:本学科团队近年来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4篇;专著23部;承担科研课题32项;获得科研奖励10项。

4.正在建设的内容:正在与校图书馆共建“明德文化研究中心”科研平台。

5.未来建设计划:计划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研究阐释工作为重点任务,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打造科研团队,凝练学科方向,做到以科研助推学科发展;建立研究平台3个: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明德文化研究中心。

11A69





上一条:校级特色学科